“强村公司”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尝试、大胆探索,4月17日至18日,滨州市第20期中青班调研组,以“强村公司”为切入点,调研“强村公司”强村富民成效,探索“强村公司”增加村集体收入新路径。
邹平西董街道西董村,利用街道驻地优势,依托原西董大集,263万元建成西董大集“共富市场”。“共富市场”面积约30亩的市场棚内,建有蔬菜、水果、杂货等多个区域,容纳固定摊位500余个。同时,市场外部28间固定门面房全部出租,年收入101万元,是之前传统大集收入的10倍。按照集体占60%、群众占40%进行分红,村集体增收46.8万元。同时,为本村村民提供岗位28个,每人每年增收3万元,实现集体群众双增收。
类似的还有惠民县淄角镇靠河郑村蔬菜大市场。市场内人来车往一片忙碌景象,菜农们驾驶着满载新鲜蔬菜的车辆前来送货,收购商则忙着对蔬菜进行称重、装车。
据了解,近年来,靠河郑村创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镇委政府及驻村“”帮助下,升级了靠河郑蔬菜大市场。市场辐射周边近十个村以及济南市商河县部分乡镇,农户直接与批发商进行交易,建立起黄瓜“种植-收购-运输”全产业链条。减掉流通中的环节,让菜农获得更多实惠,并增加了村集体收益。
“大市场的升级,不仅改善了交易环境,还通过配置地磅、结算系统等设施,进一步规范了蔬菜交易。可以说既让农户方便卖菜,更是实现交易行为统一管理,形成更规范有序的产业种植运输链条,让当地农村品质优良的蔬菜走向更大市场。”驻村如是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邹平临池镇古城村借助“五清攻坚”专项行动,将盘活出的闲置土地资源,建设了面积13000平方米的“於陵古城物流园”,探索出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联动共富的市场增收模式。
据村支部书记王彬介绍,物流园解决了村庄周边70%的木器企业物流运输问题,并为村内20余名群众提供劳动就业岗位。通过项目的运行,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80余万元,增加群众年收入3万余元,真正搭建起集体增收、企业发展、群众就业的纽带桥梁。
惠民皂户李镇康家堡村率先在全镇完成废弃房屋、残垣断壁“清零”工作,回收清理整平废弃宅基地、闲散地。村支部书记康希良介绍:“我们从中拿出13亩土地入股木材合作社,并成立公司,建成车间,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公司运营以来,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其中,吸纳7户贫困群众务工就业。合作社实现年销售额60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80万,村集体增收20万元,切实为群众带来增收希望,提升了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
发展特色产业让村里看到了致富新希望,为进一步焕新村庄经济发展,村里又成立了康庄旅游开发公司,发展了林下养殖、大棚蔬菜、采摘果蔬等项目,打造了“10分钟采摘休闲游”。目前,现代高效农业园每年平均接待家庭组团、单位组团等超1万人次,每年可实现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
在惠民李庄镇彭家庙村,对全村废旧宅基地、集体空闲地块等资源进行整合,80万元,建成红网工坊“双富”车间。村组织、商会协会支部、企业电商户“三方共建”共同确保项目能建成、订单有来源、增收有活力。根据协议,废旧宅基地产权所在户现在每年可获得租金,未来租金还可上浮。
尝到甜头后,彭家庙村又拓展了新的特色产业,建设中的蔬菜保鲜深加工基地(冷库),计划探索大蒜、洋葱等农作物的储存加工等业务。
另外,淄角镇整合多个村庄土地资源,发展高端智慧化蓝莓种植基地,大力发展采摘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旅游新突破。在种植大棚,调研组成员对强村公司栽种的蓝莓赞不绝口。
据了解,2023年淄角镇成功举办了首届蓝莓采摘旅游节,接待外地游客4万余人,带动旅游经济500余万元。近期,该镇将再次举办蓝莓采摘旅游节,力争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另外,该镇统一流转土地,建成千亩黄瓜智慧种植示范基地,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群众致富。
调研过程中,组员们发现,多个村庄老龄化严重,老人舍不得地荒,却又种不了地,年轻人不愿、不会种地,纷纷选择在外打工。面对这个突出的现实问题,一些乡村因地制宜,有了不少成功的探索实践,让农村有了持续奔富“源动力”。
惠民桑落墅镇支家村探索打造了“土地托管”新型农田经营模式,积极与中化农业企业对接,将散乱的土地进行统一整合、统一经营、统一承包,实现农户入股土地得股金、务工能够得薪金模式。
据该村支部书记介绍,除了解放劳动力,土地托管还实行“保底+分红”模式,在扣除成本和1000元的保底收入后,剩余利润按农户、管理者、村集体6:2:2比例分红。比如,一亩地多收入500元,老百姓可以得300元,托管机构和村集体各得100元,这样村民不但增加了收益,村集体也能有一部分收入,实现村民和村集体的双增收。
类似因地制宜做活“土地文章”的还有不少,邹平明集镇委政府意识到,要想把强村公司文章做大做强,光靠单打独斗难成气候,于是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联合委,以牛家村为中心村,覆盖周边颜集村、二辛村、东左村、苏桥村、邢家村5个村,将特色业态串点成线、聚拢成拳。
按照“联盟领办、多村联营、抱团发展”的思路,明集镇整合联盟内各类政策扶持资金300万元,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项目,高标准建成韭菜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及菌包生产基地,每年带动各村增收60余万元。
“一个菌棒七八块钱,能长10斤蘑菇。一个棚能盛下7000-8000个菌棒,成本六七万块钱。一年能种两茬……”提起食用菌种植,牛家村支部书记、强村公司带头人穆玉文信心满满,“我们正在建设二期工程,专门养蘑菇的大棚。这个棚养香菇比较好,今年价格也好。我就先做起来,想办法挣钱,带动整个村集体致富。”
走进临池镇高旺村,调研组获悉,该村与淄博周村接壤,村民主要以开办小企业或打工为生,对土地不重视,存在撂荒现象。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1+5”土地增收模式,形成“支部+合作社+农户+机构+供销社”的闭环链条,村内272 亩土地 ,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集中购置了收割机、拖拉机、打药机、喷灌设备等,在确保村民获得每亩800元收益的基础上,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除了带动村民增收、集体增益外,以上措施还解决了村内闲散剩余劳动力问题,农忙时节雇佣部分无法外出打工的村民进行打药、施肥、耙地、播种、晾晒,提供临时岗位,带动村民增收,实现让农民的土地“活”起来,农民的腰包“鼓”起来,集体的收入“多”起来,乡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强村公司的业务从哪里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核心竞争力从哪里来,还需要哪些政策支持?调研组一路提问,一路“取经”。
当地政府的扶持,无疑对强村公司早期发展至关重要。调研中,多位村支部书记、强村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强村公司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在政策、人才及资金方面予以支持。调研中,不少地方政府也坦言,都会对起步阶段的强村公司大力支持,产品及工程项目等,予以侧重扶持,尽可能把支农惠农项目利润留给农村。
鱼儿在“鱼缸”可以躲避风浪,但也意味着难以成长。走访调研的几个乡村,也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领域,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积极拥抱市场,到“大海”闯荡。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各地聚焦发展村集体经济,滨州市“强村公司”在强村富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个个产业项目,对村庄实行由面貌到内涵的改造挖掘和创新发展。
美丽村庄孕育出美丽经济,“强村公司”不同的业态丰富了美丽乡村的“打开”方式。新业态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也带来了城乡互动的新方式。
调研的多个村带来启示,乡村是一个大舞台,滨州市探索强村公司发展创新的空间还很大,应当给予其健康发展的科学指引,持续提升强村公司联村带农致富能力,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强村富民不断取得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