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第46个植树节。古往今来,树木和森林对于地球整体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对于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繁衍生息,都至关重要。木材也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采用的主要材料,需求量和消耗量都极其庞大。这些木材来源于哪里?如何进行流通?不可再生的木材资源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近期出版的《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一书中,美国范德堡大学助理教授张萌指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木材开发的一个重大转变:从宋朝开始,尤其是明清时期,市场上流通的木材来源已经改变。森林市场从“官办”转向“民办”,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国家组织转向市场交易。到清朝,一个呈现出“自由市场经济”特征的木材贸易体系已经形成,复杂的贸易网络取代了官方采办,能同时满足民间各方日益增长的需求,人工造林成为中国木材利用的鲜明特征。
一艘艘木筏顺流而下,将长江中上游的木材运送到下游城镇。林农、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钱庄、榷关,以及商帮与行会,组成了一个跨区域的庞大市场。通过木材的贸易与再生,森林仿佛“流动”起来,满足了整个清代中国的房屋、桥梁、舟车建造等各种需求……
清朝时期,随着人口增长,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木材需求量突增,而本地已经无法供应足够的木材。于是,远在中国中部、西南部的天然森林,成为新的木材供应地。依托长江水运,中上游出产的木材,千里迢迢运动到下游城镇,森林仿佛变得“流动”起来,从而成功地满足了从官方到民间的木材需求。
作者张萌通过挖掘清朝的契约、文书、档案等史料,描绘了木材贸易的宏大画卷,刻画了该体系的两大特征:一是形成了以长江流域为空间的庞大贸易网络,沿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都被卷入了市场。二是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包括木材种植、土地转让、木材运输、贸易纳税、木材交易、中介代理、服务等,都有明确的分工。
清朝发达的木材业,横向对比同时代的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地区的林业,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高度的市场化。清朝的林业发展不是国家严格管控的结果,而是自由、放任,国家的“退场”推动了林业市场体系的蓬勃发展。
清朝木业何以如此繁荣?《流动的森林》中提出其关键因素——市场。包括木材如何跨区域交易,榷关如何代表国家对木材征税,林业土地如何实现股份化,牙行如何发挥市场中介作用,木商和行会如何运作,以及市场主体如何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等。书中指出,成熟的贸易和机制,将上游山地与下游商业中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信息透明,降低了交易成本;市场对木材的巨大需求,木材贸易的成熟发展,反过来刺激了人工林的种植。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曾小萍认为,“张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她修正了过去对中国忽视森林资源的叙事。既往常见的历史著作指出,一代代中国人为了寻找建筑木材和开发用于定居的土地,破坏了高地的森林,这一过程导致了许多地区的生态和社会灾难。然而,这些著作很少谈到帝制晚期中国通过补充森林资源,为主要以木材为基础的皇家和私人建筑提供原料的做法。”
本书从经济史、环境史、法律史的角度剖析了清代林业。为了保证杉木等木材供应不断,市场主体在制度和工具的刺激威客电竞下,愿意长年植树、能够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木材,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再生,让森林“流动”起来,满足了整个清代中国的房屋、桥梁、舟车建造等需求。这一研究颠覆了历史学家伊懋可对中国“三千年的不可持续增长”的著名批判。
此外,作者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和框架,比如经济动力、市场机制、工具的概念,分析清朝人们植树的历史现象,同时运用统计学方法,注重从史料文献中采摘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推算木材的贸易量、产量等,从而得出了创新性的结论。本书也具备环境史的视野和关注,从经济行为动机的角度分析人工林的繁荣,将环境保护与追逐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本书具有较明显的“加州学派”烙印。加州学派注重使用经济统计及社会基层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和世界历威客电竞史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传统史学进行反思和批判。该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大分流》作者彭慕兰,以及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王国斌也为《流动的森林》撰写推荐语,称赞该书是“一部极具开创性的著作”,“还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学家探索经济史和环境史之间的复杂交错提供了一个模型”。
著名汉学家曾小萍盛赞其是对中国经济史的“重大贡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邱澎生称赞该书“商榷了伊懋可所谓中国经济与生态关系呈现‘三千年的不可持续增长’的命题,确实是部令人击节赞赏的好书”。
作为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周黎安,指出了《流动的森林》的经济学意义,认为该书“解开了一个悖论式的经济学之谜:林木再植明显存在生态外部性、数十年的生长周期等市场失灵问题”,并认为该书“将成为中国商业史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也富有启发意义”。
《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是光启书局“人与环境”丛书的最新一种。作为史学研究的新兴领域,环境史是20世纪后半期“史学转向”后出现的新课题,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物繁衍、城市建设等话题。在国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反思环境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以史为鉴或可提供一种思路。